授课时间 | 2025年3月27日 | 授课地点 | 胶西鲁戈庄小学 | 授课班级 | 六年级学生 (70)人 |
授课名称 | 勇踏科技千重浪,共筑科技强国梦 |
教学要求 | 1、素质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感受科学家精神(如奉献、创新、坚韧)。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树立投身科技强国的志向。培养正确的科技伦理观,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 2、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在高铁、核潜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成就。掌握关键科技发展的历程(如“龙芯”芯片、C919大飞机、嫦娥探月)。理解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案例对比(如高铁vs绿皮火车、借月岩vs送月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
教学重点及难点 | 教学重点:1.中国科技成就的典型案例(高铁、核潜艇、C919、嫦娥六号);2.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黄令仪、黄旭华等事迹);3. 科技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如芯片研发);2.辩证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技术工具性vs人类主体性) |
教学方法及手段 |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教学法、互动探究法、情感共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
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 |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播放《哪吒》片段,提问:“电影中的科技元素如何助力文化传播?” | 思考并回答观影体验,讨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 从兴趣切入, 引出科技主题。 |
1. 高铁“芯”路 | ①展示青岛到北京的交通方式对比数据; ②讲述黄令仪研发“龙芯”的故事。 | 计算时间成本,讨论芯片技术的重要性。 | 突出速度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
2. 深海亮剑 | ①介绍096核潜艇的战斗力; ②播放黄旭华隐姓埋名纪录片片段。 | 了解096战略核潜艇 | 强化国家安全 与奉献精神教育。 |
3. 航空崛起 | 对比1949年“飞两遍”与现今C919、歼-20的成就。 | 通过视频、图片了解歼-20战斗机;对比歼-20战斗机和歼-35战斗机 | 感受航空工业跨越式展 |
4. 嫦娥探月 | 展示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动画,对比美国赠月岩的历史。 | 回顾中国探月历程 | 激发太空探索想象力。 |
5. 智能未来 | ①“与数字钱学森对话”; ②思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 列举生活AI应用 | 培养辩证思维和科技伦理观。 |
结语 | 总结中国科技历程,寄语少年 |
| 升华情感,激励行动。 |
教学反思 | 1、教学效果:学生能列举中国科技成就,并理解科学家精神。互动环节(如辩论、角色扮演)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核心技术(如芯片)理解仍模糊。 2、特色创新:融合文化(《哪吒》)与科技,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跨时空对话”等虚拟形式提升沉浸感。 3、诊断改进:可增加芯片实物展示或模拟实验,深化对“卡脖子”技术的理解。 |
|
|
|
|
|
|
|
|
|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2. 教学方式可选讲授、翻转课堂、小组活动、作业讲评、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测验等。
通行的说法是,公有经济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的角度来衡量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即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一定的比例,确保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从质的角度来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中必须占据支配地位,通过其控制力和引导力来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其实,这个表述是不全面和不完善的。这仅仅是从量的多少和质的优劣对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行了表述,缺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关于公有经济的基础地位、核心地位、关键地位、战略地位等方面的表述。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经济的基础地位、主动地位、优势地位、关键地位、核心地位、战略地位、决定地位等构成了其主体地位。其有着不仅是量的多数和质的优秀,还有着对政治、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民生等方面重要的主体支撑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里,只能有一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非公即私,不可能公私并存。我们现存的私营经济及其私有企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它们只是对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具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无所有权。所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私营经济及其私有企业永远不可能处于主体地位。
当然,要防止私营经济及其私有企业在对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的使用和经营中,将其变为私人所有,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一但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发生变化,公有制及其公有经济失去主体地位,那国家性质就发生颠覆性变化。
第二,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而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进行了对比,从根本上说,不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一方面,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变革,生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另方面,,相比于国营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展现出极大的脆弱性,很难应对当时的市场波动,经常陷入生产困难的境地。这些都促使着社会主义改造。没有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工业体系建设,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腾飞。